時事評論背景: 26日凌晨的一場大火,奪去了黑龍江省海倫市聯(lián)合敬老院11人的生命。涉嫌縱火者王貴是這家敬老院的老人之一。因懷疑自己的200元錢被偷,他先后采取打碎玻璃、把水果刀架在脖子上等過激行為,但均未引起重視。于是,他不惜鋌而走險,結(jié)果他本人也被當場燒死。頗具諷刺意味的是,發(fā)生悲劇的這家養(yǎng)老院是全國模范敬老院。30多名身體有病或難以自理生活的老人,竟被安排在條件最差的“特護病房”:這里無夜間工作人員值班,連消防栓等基本硬件都沒有,情感關懷、心理咨詢等更是嚴重缺失。 時事評論觀點:如何看待“模范敬老院釀悲劇”問題? 全國模范敬老院,本應是老年人頤養(yǎng)天年的地方,卻為何開出如此讓人心痛的“惡之花”?個中原因或許不能一概而論,但它至少從一個側(cè)面警示了一種傾向,即在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當下,精神養(yǎng)老服務缺失成了新挑戰(zhàn)。 當老人在敬老院長期得不到細致的心理關懷,他們當中的一些人自我排解不開,就會產(chǎn)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扭曲。如果不能及時加以有效的疏導,心理問題就容易以非理性的方式表達出來,進而埋下公共危機的種子。對此,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表示,精神需求不能得到滿足,這是大多數(shù)老年人出現(xiàn)心理問題的癥結(jié)所在,如何給予老年人更多的精神關懷,已成為一個緊迫的社會問題。 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·韋斯,將老年人的孤獨分為情感性孤獨和社會性孤獨。情感性孤獨是指缺乏家庭成員間的交流,社會性孤獨是指缺乏朋友間的交流,F(xiàn)代城市社會是年輕人主導的陌生社會,對老年人的精神關愛顯得明顯不足,這兩種孤獨在一些老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。 如何讓老人在敬老院真正住得下、住得好,這是一項系統(tǒng)工程,需要常態(tài)之舉,宜有長效之策。因為,事實反復證明,如果不在細節(jié)上更加用心,沒有完善的問責機制,僅有應急式的事后救濟,任何救助養(yǎng)老行動都難免事倍功半、漏洞頻出。 為敬老院撐起安全保護傘,政府責無旁貸。國際通行的做法是,由政府主導建立相關組織機構(gòu),由專業(yè)人員到敬老院通過心理風險因素評估,對心理、精神上有隱患的人群進行排查并分級管理,進行個性心理干預,從而化解各種潛在的社會危機。 同時,不妨在制度化的保障和長久的心靈支撐上多動些腦筋,從探索建立老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,制定相關標準使相關服務發(fā)展專業(yè)化、規(guī)范化等方面入手,給出對癥下藥的幫扶,提供更多詳備的養(yǎng)老保障。 國學大師季羨林生前曾談及老年十忌,其中忌自我封閉、忌無所事事、忌憤世嫉俗、忌老想到死等,尤其典型。如果養(yǎng)老院工作人員對老人少一些冷漠、指責,如果敬老院多一些文化娛樂活動,如果子女對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多一份敬畏,如果經(jīng)常組織社工、志愿者和老人談談心,就有可能幫助老人擺脫心靈的寂寞,走出心靈的陰霾。 “老有所養(yǎng)、老有所醫(yī)、老有所教、老有所學、老有所為、老有所樂”,我們離這一愿景還有相當?shù)木嚯x。伴隨著現(xiàn)代社會流動性的增強,社會化養(yǎng)老服務逐漸從一種特殊性需求向普遍性需求轉(zhuǎn)變。我們期待著,除敬老院自身努力提高服務水準外,能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,對老人多一些耐心,多一些理解,聯(lián)手織出一張安全網(wǎng),讓敬老院成為最安全、子女最放心的地方。 |